2014年可謂是中德關系的一個獨特“超級年”,不僅兩國最高一級領導人互訪頻繁,賦予中德關系“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和“創新合作伙伴關系”新定位,而且還在柏林舉行了第三次中德政府磋商,范圍涵括20多個中德合作具體領域,出台了涉及200多項合作倡議與項目的《中德合作行動綱領:共塑創新》,為中德兩國未來中長期合作指明了方向並賦予新內涵。可以說,在去年11月《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框架下的中德合作於2014年已開始邁入制度化、戰略化、全面化和穩定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從“全面”向“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的提升

2014年是中德兩國高訪最為頻繁的一年。3月底,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四國期間對德國進行了正式國事訪問,在柏林會晤了德國總統高克和總理默克爾,在位於柏林市中心的科爾伯基金會就中國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和平發展觀發表了重要演講。同年7月初,默克爾總理率領“新政府”代表團前來中國,進行出任聯邦總理后的第七次訪華,在北京與中國國家領導人會晤,圍繞創新合作伙伴關系展開討論,在清華大學發表有關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演說,並前往西部大城市成都訪問,參加中國(四川)-德國新型城鎮化合作論壇開幕式並致辭。10月中旬,李克強總理又率領大型中國政府和經濟代表團展開其任內第二次德國行,同德方舉行由兩國政府26位部長參加的第三輪政府磋商,並制定中德合作行動綱領,全面深化落實3月底習近平訪德期間提出的“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

從“全面”上升到“全方位”,標志了德國在中國外交新戰略規劃中所佔據的獨特地位。全方位體現出中德合作不僅涉及全球、地區和雙邊三大立體層面,也也涵括了政治外交安全、經貿工業、人文科教拓展、社會這四大橫向領域,並就此建立了60多個合作機制,這預示中德兩國在未來不僅是重要的經貿伙伴,更是利益關切的政治伙伴和戰略合作伙伴。

在全球和地區層面,作為全球重要經濟體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亞歐大國,中德兩國將原有的“外交戰略對話”拓展為“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以更為深入和全面地就國際和地區危機,氣候、環境、能源與資源安全,國際發展合作等全球挑戰保持頻繁交流,並在聯合國和二十國集團等國家組織和機構框架內開展更緊密的協調與合作。

在雙邊關系層面,鑒於未來幾年不僅是中德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兩國實現共同增長進步的關鍵時期,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的提出將進一步促進兩國憑借中國的速度和德國的技術,共同規劃、設計和積極展開各領域的互利共贏合作,共同推進兩國的穩定持續發展。

新經貿合作之路的開啟

多年來,中德經貿合作構成兩國關系的重中之重,雙邊貿易額一直佔中歐貿易的近三分之一。中國是德國全球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外資和技術引進來源地。今年中德高層頻繁互訪,也為兩國經貿合作帶來了強勁的東風。在3月習近平出訪德國期間,中德簽署了10項合作文件,總金額超過92.3億美元,涉及電動汽車、交通、信息化、稅務、金融、科技、節能環保、醫藥、教育、農業等多個領域﹔7月初默克爾來華訪問,雙方又簽署了數十億歐元的經貿協議。10月李克強總理出訪德國,還就近50項涉及商貿與政府間協議與德方達成一致,總金額達181億美元。

高數額和深入廣泛的多元化經貿合作,也對原有中德和中歐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出了新要求。中德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兩端,是亞歐兩大經濟體和重要增長極。為此,今年3月習近平訪德之際,結合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秉承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理念,親自前往歐洲最大內河港、位於北威州的杜伊斯堡港考察,體現了中國對中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的重視。目前,架構中歐商品無障礙運輸橋梁的渝新歐班列已全面運行,全程1.2萬公裡,運輸時間約17天,比海運節約1/3時間,比空運降低2/3成本,由此也使得德國產品直銷中國的成本大大降低,促進了中德貨物貿易運輸量的快速增加,帶動了中德貿易的進一步強勁發展,並對中德周邊國家與地區的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

中德經貿合作的密切,也對貨幣結算和稅務制度等方面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為中德經貿合作提供了便利。今年3月,中德兩國中央銀行在柏林簽署雙方關於在德國法蘭克福建立人民幣清算機制的諒解備忘錄。兩國政府相關部門簽訂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對所得和財產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也為加強兩國間的稅務合作,消除重復征稅,防范與遏止惡性稅收籌劃,打擊跨境逃避稅,促進兩國經濟關系的進一步向前發展和共建良好的國際稅收秩序,創造了堅實基礎。

“工業4.0”合作贏得新工業革命主動權

伴隨中德經貿合作的不斷拓展與深化以及兩國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4.0”作為一個亮麗的新詞,首次在今年10月的《中德合作行動綱領》中出現。“工業4.0”這項德國新工業化計劃,旨在通過依托信息技術、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將資源、信息、物品和人進行互聯,以建立起高度靈活的個性化、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此項計劃與中國工信部去年出台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不謀而合。后者重點要求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通過促進工業轉型升級來改變中國制造業現狀,使其在2025年躋身現代工業強國之列。

根據新的行動綱領,“工業4.0”將由雙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框架條件,由企業自行推進,中國工信部、科技部與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聯邦教研部為此創建新的對話機制。此外,中德標准化合作委員會將把“工業4.0”納入其工作議題,就“工業4.0”在世界范圍內的通行規則與標准進行商議和規劃,以便前瞻性地引導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發展。作為傳統的制造業大國,德國通過實施工業4.0戰略,有望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技術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而中國與德國在此戰略下的合作,可望引進更多的高精尖技術,推動中國制造業的信息化發展,促使中國制造業盡快與國際水准接軌,並為中國科技企業帶來諸如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新發展機遇。

積極推進創新外交 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

“和為貴”、“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近年來中國在對德合作中積極倡導的基本合作理念,從而促使雙邊關系從默克爾上台之初的以價值觀為導向的模式,轉變為目前具有建設性和前瞻性意義的務實合作,樹立了和諧友善、互利共贏的創新伙伴合作關系。

目前,中德合作雖然結合兩國各自發展需要和全球最新趨勢,從經貿深入到投資、金融、能源、環保,乃至社會和政治等眾多領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和廣度,然而,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依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國際形勢、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文化背景與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為此,習近平在3月底出訪德國就中國的和平觀發表演說時,積極闡述了中國的“和平觀”、“責任觀”和“發展觀”等新外交理念。在德期間,習近平還與作為中德文化橋梁的漢學家和孔子學院代表進行座談,並會見少年足球隊球員和教練。同時,在3月底和10月中旬訪德前夕,習近平和李克強分別在德國主要報刊發表了題為《中德攜手合作造福中歐和世界》和《讓開放創新引領中德合作》的署名文章,積極闡述中德作為“兩個經濟奇跡創造者”攜手並進的重要性與貢獻,向德國民眾介紹中國的最新發展,詮釋中德合作的核心與意義。

明年,中德將迎來“創新合作年”,中方將作為合作伙伴國參加漢諾威電子、信息和通信博覽會。創新不僅限於兩國建立起獨特的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也包含合作方式和內容的不斷與時俱進地持續創新。中德兩國通過強強聯合,無疑在新的一年中還將獲得更多的創新性發展空間和成果。

(來源:北京周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