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史明德大使接受了德国公务员报Behoerden?Spiegel记者斯拉玛专访。该报12月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专访报道。

aaaa

史大使在访谈中积极评价中德关系。他指出,建交42年来,中德关系总体发展顺利。尤其是近年来,中德关系进入“快车道”,中德合作的广度、深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德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双方将中德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7月,默克尔总理第七次访问中国。10月,李克强总理出席第三届中德政府磋商并正式访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其核心是建立中德创新伙伴关系。这种密切的高层互访表明,中德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阶段。

关于中国城镇化建设,史大使表示,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完善土地流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为确保失去土地、进城落户的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关键是要扩大城镇就业,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同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被问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时,史大使回答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总体也“水涨船高”,这有利于改善民生。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局部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等问题。但从全国来看,中国仍然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劳动力特别是新成长劳动力供给仍处于高峰期。从劳动力成本看,中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比东部沿海地区平均低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重要优势,吸引了一些劳动密集产业由东向西转移。

关于中国能源政策,史大使表示,中国非常关注德国“能源转型”,愿借鉴德国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做法,但要根据中国国情制定自己的能源政策。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3.8倍,这种粗放的用能方式难以为继。从能源结构看,化石能源比重偏高,煤炭消费比重高达66%。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9.8%,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中国将坚持“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立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

关于环境保护问题,史大使表示,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全社会环保投入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今后的投入还将不断增加。

谈到中国在德形象,史大使坦率地表示,德国民众对现代中国的了解仍相对缺乏和滞后,少于中国人对德国的了解。许多到过中国的德国人表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与德国媒体报道完全不同。希望德国媒体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和深入地报道中国,增进德国公众对现代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谈及德国在中国的形象,史大使表示,德国在中国的形象总体积极。中国媒体对德国的报道也比较全面、客观、平衡。德国在历史问题上能够坚持正确的态度,有助于其在中国树立良好的形象。今年德国国家足球队勇夺世界杯,也深受中国广大球迷的羡慕。使馆将积极推动中德足球交流,争取促成拜仁慕尼黑队到中国进行友谊比赛。

(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