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德媒体论坛5月17日至20日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继去年5月在中国上海举行首次论坛后,20位中德主流媒体负责人再次聚首,围绕本届论坛的主题——“中欧关系的未来”进行了坦诚交流。

论坛由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联合主办。本届论坛的议题包括“数字化中国与世界”、“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中东动荡与世界能源安全”和“2020年的中国与欧洲”。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就“数字化中国与世界”这一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强调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价值观。德国《日报》总编辑因内斯·普尔说,中国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欧洲的衰落,中国的发展会给欧洲带来新的机遇。北京日报社社长梅宁华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并将继续惠及全世界。

德国《世界报》出版人托马斯·史密德说,与中国相比,德国的决策过程慢,经常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则指出,决策能力是中国的优势,但中国也应该向德国学习决策的谨慎性和科学性。他举例说,中国有5000年历史,但50年以上的建筑不多,值得反思。

在谈到经济危机时,北德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安德雷亚斯·奇可维兹认为,中国是应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最成功的国家,中德两国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刘江认为,德国在欧洲各国中摆脱危机的情况最好,中德双方应联合起来,争取在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和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德国媒体人问及中国互联网的开放性,并认为中国媒体对中东、北非局势剧变的报道不充分。中方参会者用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回应。《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介绍说,该报经常在头版头条报道中东、北非的动荡,并就此次动荡的性质发表各种不同观点。他认为,这些年来,不仅中国社会在变化,中国媒体也在变化,在不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而一些欧美媒体缺乏对当今社会和世界变化趋势的反思和思考,一味固守西方的既得利益,还不能客观地看待中国媒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指出,中东、北非局势剧变有深刻的经济、宗教、部族冲突等背景。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说,柏林的特殊历史告诉人们,宽容和包容造就了这座城市的今天,但现在的柏林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还远不完美,但她几十年来一直行进在进步的大路上。陈小川说,在中国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而德方对中国的报道并非都符合新闻的专业标准。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认为,双方应该学会相互尊重,不应该用既有的思维定势看待对方。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指出,一些西方媒体因报道不实,其公信力在中国网民心目中下降,是客观事实。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以其在西方的工作经历指出,一些西方媒体常常因为集团利益和商业利益不能真实客观地报道中国。与会中德双方代表均表示赞同,作为媒体人应该用新闻专业的尺子来衡量彼此的报道。

双方对媒体责任进行了探讨,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德新社总编辑沃尔夫冈·布什纳表示,听了中国媒体人的介绍后,了解到中国媒体也是很有批评精神的。

博世基金会管理董事会成员汉姆女士表示,对于德中关系来说,最重要的是平等、坦诚和持续对话,其中,两国媒体高层之间的定期对话尤为重要,“我坚信,中德媒体论坛是避免和消除误会的良好途径。”? ? 92岁的德国前总理、德高望重的政治家施密特作为特邀嘉宾与会。他赞赏中德媒体论坛发挥了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作用,表示“论坛应定期举行,至少一年一次”。? ? 德国总统武尔夫在会议结束时会晤了与会代表。他表示,中德媒体间的交流是“值得和有意义的”,希望双方媒体采取开放的心态,不要传播偏见,而是促进了解,促进能源、生态等世界性问题的共同解决。(本报柏林5月20日电)(本文来源:人民网)